@KTzone » 日常 - 投資理財交流 » 北上存款隨時中招 高息結構產品 恐變迷債翻版 2011年04月08日


2011-4-8 08:59 bunnylai
北上存款隨時中招 高息結構產品 恐變迷債翻版 2011年04月08日

[size=4][b]中國半年內4度加息,進一步拉闊中港兩地人民幣存款利率差距, 3個月定期存款相距逾兩厘。港人北上做定存賺取高息越來越普及,內地銀行覷準港人好「息」心態,今年開始積極推銷以高息存款包裝的結構性理財產品(由數種金融工具結合而成,回報與相關資產表現掛鈎)。專家提醒,貪一時高息的港人,小心隨時「中招」,因高息結構性產品,恐防是雷曼迷債翻版。

[/b]在內地開設零部件廠的唐太,數年前已在內地銀行開設人民幣存款戶口,並不時做定期存款,賺取比香港更高的人民幣存款利息。由於在銀行的存款達數百萬元,早已成為銀行 VIP客。今年初,她到銀行為定存續期,相熟的銀行職員向她推介短期人民幣定存,「佢話存 7日有成 3厘(年)息。我話利大本無歸,呢筆係我嘅退休金,我唔想為貪息而蝕本,所以一定要保本 o架!」

存款7日 年息逾2厘

銀行職員聲稱這種產品絕對「保本」,但要她先做風險評估,填妥問卷成為投資客戶。唐太說,今年以來,在銀行職員推介下,做了多次這類短期人民幣定存,「最多嗰次收接近 4厘(年)息。」據唐太說,這類短期定存非常搶手,「唔係話你想做 50萬(人民幣.下同)就畀到你,可能只係畀你做 10萬、 8萬蚊。」

存款對一般人來說,就一定是保本、無風險的,為何要做風險評估?本報記者為揭開這個「高息存款」之謎,特親到中國銀行深圳分行開戶,並向銀行職員查詢有關短期高息存款。銀行職員轉介經理推銷這種產品,記者強調不能承擔風險,只會做保本的定存,銀行經理推介「搏.弈 BY1104A3M」中銀安穩回報產品,存款期由 7日至 3個月,年息 2.1至 3.2厘,最低存款額 5萬元。假設存入 50萬元, 7日收息 201元。銀行經理說,「我哋啲理財產品,投資方向主要係國債、央行票據、金融債,票面息口較高,所以息口都較高,相對較穩定。」

記者細心閱讀只有 3頁的「搏.弈 BY1104A3M」產品說明書,發現銀行之所以能夠提供比一般定存更高的利息,是由於銀行透過有關產品籌集的資金,會拿作投資金融衍生產品,簡單來說,就是結構性投資產品,而非定期存款。
然而,一般存戶即使不偷懶,購買前閱讀投資產品的說明書,亦很容易「中招」,因為說明書白紙黑字列明,有關產品風險程度為「 1.極低風險產品」,屬保證收益類產品,本金受保障,而且預期收益不能實現的機會極低。

掛鈎央票 「唔通攞唔返咩」

投資方向一欄亦指出,透過產品募集的資金,納入中國銀行資金池進行統一運作管理,投資在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流通的國債、央行票據、國開債、進出口行債券及農債等公開評級在投資級以上的金融產品,以及債券回購等金融衍生產品。
驟眼看,一般存戶會以為是買了國債及央票,就連該名銀行經理亦一再強調,「我哋銀行會買一啲未到期嘅國債同央票,國家籌集資金時,都會發行國債啦。」
當問及說明書提及的資金池究竟是中行抑或旗下附屬公司運作,投資的債券金融衍生產品結構如何、交易對手、抵押品等,銀行經理均未能回應,只是「唸口簧」地說,「你話央票、國債唔通到時攞唔返咩,呢個係中央銀行票據、國債,你話到時兌唔到咩?無乜可能。」

(1)開戶:記者表明來意,冀開設定期存款戶口,在銀行職員指示下,填妥申請表。
(2)開戶:銀行職員知道記者想賺取人民幣定存高息,將記者轉介銀行經理跟進,該經理遂向記者推介結構性理財產品,並聲稱該產品投資國債和央票,保證「保本」。
(3)審閱:銀行職員審閱記者所填申請表及投資風險評估表格,並對記者提出建議。
(4)更改:記者在個人客戶風險評估問卷中,填上沒有投資具風險產品經驗,銀行經理稱,缺乏投資經驗或太保守,每次購買理財產品均需再簽署意向書,故要求記者更改答案。

文件不清楚 勿貿然投資

對於飽受雷曼迷債教訓的港人而言,這句說話應有點似曾相識。從雷曼事件吸取教訓,有關債券的金融衍生產品,一旦遇上交易對手未能履約,債券隨時變廢紙。至於內地銀行是否真的不能倒閉?去年底,中銀監副主席王兆星首次明確提到,今後營運不善的小型銀行以至大型金融機構,也可面臨「關閉和退出市場」的命運。誰說內地銀行不會倒閉。

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李兆波,看過「搏.弈 BY1104A3M」產品說明書後亦表示,該產品投資回報與定存相若,但產品說明中已提及規定的投資收益率,不保證到期能收回。他又稱,這款投資產品,能在短時間內提供較定存高的回報,涉及衍生產品,故投資前不應單靠數頁簡單說明書,要細閱真正的買賣合約細節,如有不清楚的地方,不要貿然投資。他提醒港人,「結構性產品在太平盛世確能賺取高息,一旦情況走向極端,恐防會是雷曼迷債的翻版。」

填表失實 風險評估兒戲 職員教唆隱瞞

內地銀行對投資理財客戶的風險評估要求,與香港相若,開設人民幣理財戶口需填寫申請書,並在協議書上簽名,以確保資料真實。銀行職員推銷投資理財產品,亦要求客戶填寫個人風險評估問卷。問卷共 10條問題,申請人若經評估後分數太低,銀行不建議存戶購買該類產品。不過,內地所謂風險評估,其實相當兒戲。
記者希望做短期高息存款,銀行經理亦要求記者填寫風險評估問卷。一紙問卷共有 10條問題,全部是選擇題,包括客戶年齡、家庭收入,投資佔家庭收入比例。另外, 7條題目是有關個人投資傾向,包括會選擇哪類投資產品、可有投資風險產品的經驗、投資態度、要求回報、投資目的,以及承受損失的程度等。
記者強調投資傾向保守,故填寫問卷時,刻意選擇沒有投資經驗及只能承受低風險,銀行經理看到後即說:「你分數比較低,做產品會被動啲,可能要授權。要改一改。你咁年輕,如果太保守,佢唔畀你做。過呢個系統,受電腦限制,佢要求係咁。」

「不要填沒有投資經驗」

銀行經理同時遞了一張新的問卷給記者再填,更「指導」記者,在第 5條題目「你有多少年投資股票、基金、外滙、金融衍生產品等風險投資品的經驗?」,不要填「 A.沒有經驗」。他解釋,若問卷反映客戶缺乏投資經驗,申請人每次購買理財產品,需再簽署意向書,以證明自願購買。
受雷曼迷債事件影響,香港銀行早於 09年 10月已實施「實體分隔」措施,即把傳統銀行服務與銷售投資產品分隔。投資客戶在接受推銷時,須先作風險評估。客戶查詢投資產品如基金、保險時要先填表格,承諾願意讓職員查看存款及允許職員提供資料,雖然有關手續屬一次性,但往後每次對話,銀行職員都需要記錄與客戶接觸形式如面談抑或透過電話等,電話內容更可能被錄音。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